首頁 > 文化 >

《非遺里的中國》走進內蒙古,開啟草原非遺之旅

發布時間:2023-07-08 16:14:18來源: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提到內蒙古,人們的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出廣闊無垠的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和策馬奔騰的熱血男兒。

7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將在晚8:00檔于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帶領廣大觀眾走進內蒙古這片地大物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土地,感受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杰出的藝術表現力與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見證草原非遺風采。

《非遺里的中國》海報

一首《敖包相會》,響徹了整個中華大地。本期節目中,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歌手那英,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相約敖包”非遺小鎮,從這里出發,開啟草原非遺體驗之旅。

《非遺里的中國》嘉賓海報

在“相約敖包”非遺小鎮,嘉賓們經歷了怎樣的奇遇?

英姿颯爽的射手們在奔馳的駿馬上展示乘馬射箭的驚艷絕技;年輕的服裝設計師在潮流服飾大秀中融合“內蒙古多民族服飾”的傳統元素;國寶級音樂大師和95后樂隊的“草原音樂三寶”演奏旋律悠揚;會發光的新潮蒙古包盡顯“蒙古包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還有制香匠人展示的“藥香制作技藝”,帶領觀眾回味傳承千年的技藝。

《非遺里的中國》劇照

勢如追風,目如流電。由草原生存技能演變而來、折射出草原兒女血氣方剛、彰顯出世代傳承的民族文化內涵。“馬上戲”與“射天靶”也成為了國際騎射比賽的項目。

遼闊的草原上,一場現代與傳統融合的多民族服裝秀正在上演,國際秀場中,借鑒傳統內蒙古服飾美學的時裝燃動全場,引領著時下服飾發展的新潮流。

透過“一喉雙音”的呼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悠揚抒情的長調民歌,能讓你感受到心靈釋放的松弛,馬頭琴訴說著動情的故事,“殿堂級指法絕技”的多變琴音令人沉醉,“草原音樂三寶”記錄著草原人民的真實生活。

《非遺里的中國》劇照

以肉為食,以乳為飲,造就了舌尖上的草原味道,奶豆腐、奶干、奶皮子、奶酪,30多種奶制品蘊藏著草原人民的生活智慧,還有熱氣騰騰的手把肉,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更與族群繁衍息息相關。

《非遺里的中國》劇照

充氣蒙古包、幾何蒙古包、沙袋蒙古包,有了新技術的加持,蒙古包變換出了各式各樣的形態,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的類穹頂空間才是一切創新的源頭,不僅實現了功能的多樣性,也深刻蘊含著游牧民族的包容文化,以及對宇宙的認知。

《非遺里的中國》劇照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至少有4000年歷史的口簧,奏響了古老的人類初音,既隔潮又保暖的羊毛氈,不僅是一項非遺技藝,更是一種草原人民的集體勞動生活方式,還有以鐵代筆、以火為墨的燙畫,在縷縷青煙間繪出萬千世界,湊齊香料需等待一年四季的藥香,背后是制香匠人近乎苛刻的嚴謹。焚上一炷香,細嗅來自大草原的味道。

《非遺里的中國》劇照

令人期待的還有,聯合中國歌劇舞劇院傾力打造的創意秀演,舞者們用意象化的肢體語言,描繪出游牧民族的智慧結晶——蒙古包,從制作到搭建的過程,傳達著游牧民族對家的眷戀,和對草原的熱愛。

在壯闊的森林草原中,草原兒女弓馬生活的日常展現在觀眾面前,熱血有力的舞蹈,彰顯著游牧民族的豪情壯志。

沼澤地、羊群中、草垛旁……在草原特色濃郁的生活化場景中,模特們穿著融合民族元素的創新服飾行走其間,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將內蒙古新服飾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責編: admin)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