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后,兩張成績單刷屏:學霸還是學渣,看看試卷就知道了
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
作者 | 可樂媽
期末考試后,一位老師曬出了這樣兩張成績單:
第一張成績單來自班里的一個學霸,99分。
試卷發下去后,家長不僅簽了字,還認真寫了評語:“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孩子的基礎知識還可以,還望老師嚴加管教,讓孩子再有所進步。”
試卷的小主人也對這次考試進行了反思:
“我因為馬虎,第一道的O沒大寫減了一分……”
第二張成績單則來自一個后進生,65分,剛剛及格。
老師讓孩子找父母簽字,可第二天收上來一看,試卷上根本沒有家長的簽名,只有孩子自己寫的:
“爸爸說已看過了。”
這位老師總結道:
“想知道一個孩子是學霸還是學渣,根本不用看他的分數,看看試卷的簽名區就知道了:
一般成績好的學生,家長簽字也更認真,還會給出各種評語,總結孩子的優缺點,或是鼓勵孩子進步;
而那些成績剛及格的孩子,不僅家長的簽字相對潦草,有的家長還會直接忽略。”
這不由讓我想起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
“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么無論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得不到完美的效果。
在學校復雜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每個成功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優秀的因子,同樣,每個落后的孩子也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潛在的根源。
一張小小成績單上,不僅寫著孩子的水平,也藏著家長的分數。
孩子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
但會成長為你現在的樣子
為什么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孩子的成績卻是天差地別?
看了成績單上的簽名才知道,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不在老師,而在站在孩子身后的父母。
電視劇《小舍得》中,就有這樣一幕:
家長會上,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上臺發言,說:
“我喜歡吃巧克力,可我媽媽總不讓我吃,說吃了會胖。
但我明明在媽媽梳妝臺下的垃圾桶里,發現了好多巧克力的糖紙,媽媽都是躲在房間里吃,吃得比我還多!”
隨后,鏡頭一轉——
只見坐在臺下的男孩媽媽,跟兒子一樣體重超標,正笑得一臉尷尬。
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
貴州一名13歲的男孩,因不滿父母阻止他玩游戲,對爸爸大打出手,一度驚動了民警。
爸爸向民警抱怨,兒子沉迷游戲,不愛學習,簡直讓父母操碎了心。
可當民警問起兒子為什么要打人時,兒子卻說:
大人們平日里就知道打麻將,很少花時間照顧自己,一遇到問題就會動手,自己都是跟他們學的。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則是那執筆之人。
孩子最終會長成什么樣,就取決于父母給了他們什么樣的榜樣。
就像作家托爾斯泰說的: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若我們整日刷劇玩手機,又有什么理由指責孩子愛玩游戲?
若我們一年到頭翻不了一本書,又有什么資格批評孩子學習不專注?
若我們自己都對工作對生活敷衍了事,又怎么指望孩子能勤勉好學?
孩子,其實就是一面鏡子。
而鏡面映照出的,不是別人,恰是我們自己的樣子。
指望孩子自覺
是最不可信的教育
前陣子,閨蜜向我抱怨:
“我兒子真是太不自覺了,每次出門前,我都跟他說等做完作業才能玩游戲,他也點頭答應了。
可等我一走,他照樣該玩玩,看大人差不多要回來了才打開課本糊弄兩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開學時,給孩子買了各種習題集,到了期末一翻,才發現幾乎每一本都是空白的;
放假后,為孩子制定了各種假期計劃,本想著利用假期彎道超車,開學后驚艷所有人,可堅持了不到一周,孩子就將所有的計劃拋之腦后;
帶孩子參加各種打卡活動,還沒一個月,孩子當初的雄心壯志就偃旗息鼓了……
于是,家長就開始指責孩子:
“間歇性努力,持續性放棄,這孩子一點都不自律。”
可事實上,自律本就是反人性的。
縱使是成年人又有幾個能保持高度地自律,數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看書學習呢?
孩子亦是如此。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中就曾指出: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所以,父母一放養,孩子就放羊。
而這時,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孩子缺乏自覺性,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遠古記載:“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責牛。”
牛不認真耕地,舜為什么要鞭打自己,而不是責怪牛呢?
因為舜深知,牛走得不對,它自己是不知道的,但人知道該如何引導它,卻沒能負起相應的責任。
教育也是一樣,孩子不自覺,責任其實在家長。
畢竟,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放養中長大的。
孩子的天賦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
若父母不珍惜,就會被收回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名為《傷仲永》的古文。
講的是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五歲就能寫字、作詩。
街坊四鄰都覺得這孩子是個天才,可方仲永的父親卻沒有好好培養兒子,而是整日帶著他閑逛、四處炫耀。
結果,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泯然眾人矣”。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長大后都能有所作為。
歸根結底,是因為有的父母選擇了撒手不管,而有的父母卻選擇了制定規則、時刻監督,一點點幫孩子去除本性中的任性和散漫。
還記得之前“原地封神”的00后女孩楊倩嗎?
她身上有太多的頭銜,“清華學霸”、“奧運冠軍”,每一個拿出來都含金量滿滿。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
曾經的楊倩也像大多數普通孩子一樣,一遇到挫折就想放棄。
12歲那年,楊倩進了高手如云的青奧隊,接二連三受到打擊,產生了無數次想退出的念頭。
可面對女兒的眼淚,楊爸爸總是態度堅定地說:
“不行,你不能放棄。你想想你當初有多熱愛射擊,再堅持一下吧!”
后來楊倩考入清華大學,每天又要訓練,又要上課,忙得沒時間休息,一度準備放棄學業。
又是爸爸將她逼了回去:
“讀書,任何時候都不會錯。”
就這樣,才有了如今來自清華的奧運冠軍楊倩。
《朗讀筆記》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嬰兒出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
差異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雖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育人卻容不得任何差錯。
做父母的,一旦擺爛,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年,上天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收走孩子的天賦與力量。
父母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都足以影響孩子今后二十年的人生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你澆還是不澆,莊稼都會長大,但收成絕對不一樣;
你教還是不教,孩子都會長大,但前景絕對不一樣。”
如果說人生是場接力賽,那么原生家庭就是那第一棒。
的確,家庭之外,孩子還會受到老師、同學、伙伴……這些第二棒、第三棒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
若父母長期缺位,只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遺憾。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能被替換,唯獨父母這一角色無法替代。
- 父母狠心管教,孩子才有好習慣
之前,不少網友將安徽女孩丁雯琪譽為“學神”。
不僅因為她是省內首個被麻省理工錄取的學生,同時接到了8所世界名校的橄欖枝,更是因為她精通各項才藝,鋼琴、古典舞都考過了十級。
而她成才的秘訣,就是因為身后站著的“虎媽狼爸”。
小時候,雯琪做事三分鐘熱度,是父母狠心將她摁在琴凳上,通過日復一日的堅持,逼她養成了專注的習慣;
上學時,女兒貪玩好動,父母便嚴格督促她按時寫作業,讓她學會了時間管理……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
正因有父母狠心的管理和督促,孩子才能一點一滴地形成好習慣,獲得好成績。
- 父母做好榜樣,孩子才能懂得自律
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去年,湖南衡陽一家三胞胎因高考成績火上熱搜,分別考出了664、674、654的高分,均被985大學錄取。
談到自己的好成績時,三兄弟將這一切歸功于母親:
“很少會有一個母親像我們的母親這樣,為了孩子的教育,把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專家——作為工程師的母親,考取了教師資格證。”
言傳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當父母活成了一道光,又何愁孩子的人生不會熠熠生輝?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著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這一路上的痛苦,不僅要由孩子親自品嘗,也需要父母共同分擔。
在別的父母將孩子丟給老師、爺爺奶奶時,我們要親力親為教導他們養成好習慣;
要犧牲幾乎所有的娛樂時間,努力成為孩子心中的好榜樣;
要關掉電子產品,拼命擠出時間,耐心地陪伴在孩子左右……
但當我們熬過了這些痛苦后,就會發現,這塊凝聚了汗水和希冀的土地已然開出了最驚艷的花。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