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常聽見風聲甚至劈哩啪啦聲?醫師提醒:注意"耳膜沉積物崩落
就醫時,原本以為是聽力障礙,但聽力檢查正常。病人來到診間,發現他的右側耳膜內層散布著很多白色條紋與斑點,很像坐在汽車駕駛座,觀賞擋風玻璃上的「水痕」。
主治醫師、臺灣高雄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稱,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中耳炎沉積物綜合癥」,這也是引起長期「耳悶」相當常見的病因。此病通常起自于某次感冒,微量病毒蟄伏于中耳腔黏膜下的神經末梢中,持續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黏膜分泌出黏液,量雖少,卻可在晚上睡覺側臥時,依著重力,流到耳膜上,蛋白質沉積逐漸沉積于其上,造成極為輕度的傳導性聽力障礙,彷彿耳朵上「罩著一層膜」或「隔著一道簾」,有的會聽見雜亂無章的耳鳴聲。一旦有大聲響傳入時,沉積物崩落,患者會聽見怪聲。
陳建志稱,此病的診斷,需仰賴耳膜顯微攝影,在足量的燈光下,放大至少400倍,才會看到耳膜內層(位于中耳腔的那一面)的病灶。此病若不治療,會因耳鳴耳悶衍生聽覺過敏;沉積物愈積愈多,一旦發生鈣化或纖維化,永遠黏在耳膜及聽小骨上,將會更難治療。
圖說:陳建志醫師說明,左圖為中耳炎沉積物癥候群患者初診時耳膜,治療半年后,右圖紅圈處的條紋及斑點已消失,耳悶耳鳴減輕。
治療中耳炎沉積物癥候群,一般會先建議長期口服高劑量抗組織胺及化痰劑,多飲開水,減少中耳腔的過敏反應及分泌物的濃稠度,并建議患者在睡覺時,身體儘量平躺,讓蓄積于中耳腔的分泌物經由耳咽管排出中耳腔。治療往往需要持續至少半年,甚至長達一年,病癥才會完全緩解;若能搭配紅外線照射治療,可再縮短療程,但須避免燙傷。
陳建志在自己的耳鳴門診中,平均每週會遇到好幾例此病患者,各種年齡層均有。由于這類患者一開始會嘗試不停地開口閉口,或者左右搖晃下顎,嘗試去「弄通」耳朵,反而造成顳顎關節炎引發耳痛,陳建志提醒有類似病癥者,宜先正確就醫。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