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探訪王羲之歸隱地:書圣鐘情的山水緣何“吸粉”無數?

發布時間:2023-07-08 11:49:42來源:
探訪王羲之歸隱地:書圣鐘情的山水緣何“吸粉”無數?
華堂一影 項菁 攝

  紹興7月8日電(記者 項菁)1600多年前,“書圣”王羲之辭官隱退,攜妻子到剡縣金庭(今浙江紹興嵊州市金庭鎮)安享晚年,離世后被安葬于金庭瀑布山麓。千百年過去,王羲之鐘情的這片山水,仍然“圈粉”著包括中外書法愛好者在內的八方游客。

 

 

  2023年是王羲之誕辰1720周年。近日,記者沿著書圣歸隱的足跡,探究這方寶地何以墨香千年。

  幾十座老臺門、數百米九曲水圳、千余米鵝卵石街巷,行進在王羲之嫡傳后裔王氏聚居地——金庭鎮華堂村,移步換景,古色古香。村莊不大,隨機步入一座老臺門,只見長輩正教小朋友寫毛筆字,一幅幅佳作掛滿了廳堂。

  據史料記載,王羲之隱居后,在金庭一帶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等,也由此,當地書法興起,后裔大多擅長書畫。而今,華堂村也有一個現象——人人會寫書法。

  “我小時候就在這里練書法,現在不僅是本地孩子,越來越多外地小朋友也來學基本功。”雖已年過花甲,但王羲之第55代后裔王德忠仍堅守在村里,傳授書法技藝。王德忠受訪時說,從東晉時期至今,該村已有5000余位王羲之后裔,作為其一,他見證了古村變遷、游客增多,也期待通過書圣的“吸引力”收獲更多“粉絲”。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趙雁君受訪時談及,王羲之將金庭作為人生的歸隱之所,《十七帖》等許多名帖都在金庭所作,千百年來中外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可以說這里“自帶流量”。

  隨著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持續推進,20年來,萬千美麗鄉村涌現,華堂村也找到鄉村振興的密碼——以墨香引流,讓“流量”變“留量”。

  華堂村、金庭觀、書圣殿、晉王右軍墓……金庭一帶的綠水青山間,處處洋溢著詩書墨香,不乏書圣“印記”。

  眼下,在華堂村一側,由歷史建筑改造而來的王羲之藝術館嶄新亮相。館內集結了來自中國香港、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件書法篆刻作品,各地書法愛好者以不同筆墨寄情書圣。

  為引流、留人,這些年當地集合力發展鄉村,比如保護修繕中國重點文保單位——王氏宗祠,修建王羲之家訓綜合館,打造村里首家民宿“華堂·墨問”,王羲之第56代世孫、鄉賢王榮富還捐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建造華堂村綜合大樓等,讓鄉村煥發新生機。

  “非常過癮!”這是逛完華堂村及周邊后,山東語文教師徐紅的第一感受。徐紅從小熱愛書法,讓她沒想到的是,“后人能把王羲之留戀的‘世外桃源’保護得那么好,又獨具書法特色,我會把所見所聞告訴我的學生。”

  對于“Z世代”書法研究學者張文蝶而言,王羲之是“偶像級”人物,華堂村也成了她的研究課題,“2014年華堂村就被評為浙江省書法村,村里業態日益豐富,希望在調研中挖掘更多看點,‘吸粉’各界來客。”(完)

 

(責編: admin)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小说